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地貌分类在指导人类建设活动的规模与布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貌分类方法使用的地形因子和考虑到的地貌特征往往比较单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域单元的地貌分类方法,该方法考虑了流域单元的多方面特征,包括基本地形因子统计量、地形特征点线统计量、小流域特征和纹理特征。本研究首先基于DEM进行水文分析将研究区域划分成不同的小流域。然后利用数字地形分析提取29个不同方面的特征来表征流域的形态,并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进行了特征选择和参数标定。RF是一种基于决策树算法的集成分类器,能有效地处理高维数据,分类精度高。最后选择训练集小流域对RF分类器进行训练,使用训练完成的分类器对整个研究区域的地貌进行分类,研究地貌分异的规律。该实验在我国陕北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地貌区域的地貌分类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的地貌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界线,特定的地貌类型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通过人工判读进行验证的分类精度达到了85%,Kappa系数为0.83。  相似文献   
92.
93.
万蕙  唐雪琼 《地理科学》2017,37(4):595-602
以广西龙州县边境乡村的法式民居景观为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法式民居景观兴盛的缘由,并探讨其象征意义及认同建构。研究发现,法式民居景观作为承载文化意义的符号,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又因其宫殿式形态,成为当地人幻想更大权欲以获得自我满足的源泉。此外,法式民居景观强化了当地村民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建构,并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缅怀、对家的归属感和对地方的认同感。研究既是对新文化地理学关于景观研究向社会文化意义转向的例证,也是对新文化地理学中关于地方、景观与认同关系研究的回应。  相似文献   
94.
潘志新  任舫  彭华 《地理研究》2018,37(12):2399-2410
美国西部和中国东南部都是世界上中生代红层的主要分布区,形成了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对比研究价值。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和野外考察,对美国西部红层的分布和形成年代,地质构造背景,岩性和地貌特征等进行梳理,并和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美国西部红层地貌和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都是发育在红层基础上的侵蚀地貌,都有显著的红色陡崖坡,但受控于区域地质构造、物质基础、及主导外营力等因素的差异,两地具体的地貌特征并不完全一致。美国西部红层主要形成于三叠纪和侏罗纪,红层堆积的构造环境为大型弧后盆地,沉积环境复杂多变,以陆相为主,尤以风沙沉积最为典型,岩性以细砂—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砾岩很少,主导外营力为流水下切,红层发育的地貌类型相对单一,总体以高原—峡谷景观为主。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的红层多形成于白垩纪,构造环境为内陆中小型断陷/拗陷盆地,沉积环境全部为陆相,以粗碎屑混杂堆积为主,主导外营力以流水冲刷侧蚀为主,发育的地貌类型较为多样,整体以簇群式峰丛—峰林景观为主。  相似文献   
95.
浙江省丹霞地貌比较发育,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本文在考察浙江中西部地区比较典型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了丹霞地貌的特征和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96.
The occurrence of tors within glaciated regions has been widely cited as evidenc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relic pre-Quaternary landscapes beneath protective covers of non-erosive dry-based ice. Here, we test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pre-Quaternary landscapes with cosmogenic surface exposure dating of tors. Numerous granite tors are present on summit plateaus in the Cairngorm Mountains of Scotland where they were covered by local ice caps many times during the Pleistocene. Cosmogenic 10Be and 26Al data together with geomorphic relationships reveal that these landforms are more dynamic and younger than previously suspected. Many Cairngorm tors have been bulldozed and toppled along horizontal joints by ice motion, leaving event surfaces on tor remnants and erratics that can be dated with cosmogenic nuclides. As the surfaces have been subject to episodic burial by ice, an exposure model based upon ice and marine sediment core proxies for local glacial cover is necessary to interpret the cosmogenic nuclide data. Exposure ages and weath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ors are closely correlated. Glacially modified tors and boulder erratics with slightly weathered surfaces have 10Be exposure ages of about 15 to 43 ka. Nuclide inheritance is present in many of these surfaces. Correction for inheritance indicates that the eastern Cairngorms were deglaciated at 15.6 ± 0.9 ka. Glacially modified tors with moderate to advanced weathering features have 10Be exposure ages of 19 to 92 ka. These surfaces were only slightly modifie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cycle and gained much of their exposure during the interstadial of marine Oxygen Isotope Stage 5 or earlier. Tors lacking evidence of glacial modification and exhibiting advanced weathering have 10Be exposure ages between 52 and 297 ka. Nuclide concentrations in these surfaces are probably controlled by bedrock erosion rates instead of discrete glacial events. Maximum erosion rates estimated from 10Be range from 2.8 to 12.0 mm/ka, with an error weighted mean of 4.1 ± 0.2 mm/ka. Three of these surfaces yield model exposure-plus-burial ages of 295− 71+ 84, 520− 141+ 178, and 626− 85+ 102 ka. A vertical cosmogenic nuclide profile across the oldest sampled tor indicates a long-term emergence rate of 31 ± 2 mm/ka. 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dry-based ice caps are capable of substantially eroding tors by entraining blocks previously detached by weathering processes. Bedrock surfaces and erratic boulders in such settings are likely to have nuclide inheritance and may yield erroneous (too old) exposure ages. While many Cairngorm tors have survived multiple glacial cycles, rates of regolith stripping and bedrock erosion are too high to permit the widespread preservation of pre-Quaternary rock surfaces.  相似文献   
97.
贵州赤水南部地区丹霞地貌类型特征及成因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赤水南部地区广泛分布着白垩系嘉定群巨厚红层,受构造活动、流水侵蚀、风化剥蚀和重力崩塌等内外力地质作用影响,形成了类型丰富的丹霞地貌景观。本文将丹霞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成因演化相结合,按主导动力对丹霞地貌进行分类,包括丹霞构造地貌、丹霞水蚀地貌、丹霞风化地貌和丹霞重力地貌等类型,并对典型的代表景观特征进行描述。重点分析了赤水南部地区丹霞地貌的成因演化过程,从地质学的角度揭示出丹霞地貌景观的成因演化机理,起到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开展地学研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山东临朐、昌乐地区晚第三纪火山地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临朐、昌乐地区是渤海盆地南缘,郯庐断裂带中段西侧晚第三纪火山地貌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本文对区内火山地貌类型和地貌发育过程作了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99.
甘肃省新近系—侏罗系碎屑岩红色或杂色地层(俗称红层)分布广泛,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造型多样的丹霞地貌,呈现出较高的科研、美学及地学旅游价值。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关于甘肃省红层和丹霞地貌多数景观尚“处在深闺人未识”的境界。文章在梳理红层与丹霞地貌概念、甘肃省的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概略回顾丹霞地貌景观的研究过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开发利用现状,深入总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全面查清特色地质旅游资源家底、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渠道,在保护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的建议,以期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不断推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0.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深地爱上了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出来的地质景观。鉴别、发现、建设地质公园是地质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责任,它增加了地质学的内涵。在乌兰察布市地质公园的建设中,笔者等深入偏远山区调查,发现了一片没有被报道的由红色沉积岩和山谷构成的地貌,可作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